首页 > 都市小说 > 苟在明末当宗室 >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地龙翻身?

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地龙翻身?(1/2)

目录

送走了布木布泰和小皇帝福临,多尔衮把全身心投入了即将到来的大战中。

接下来的几日中,多尔衮并没有死守盛京,而是派多铎、岳讬、叶臣、石廷柱、巴哈纳、索尼等人领兵主动出击,以骑兵骚扰和拦截逼近盛京的明军,同时为盛京防御收集物资,做好准备。

此外,多尔衮还让人把济尔哈朗等八旗勋贵给严厉看管了起来,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当年哲哲选定的第一辅政亲王,但后来朝廷大权却被多尔衮给独揽。哲哲皇太后死后,布木布泰临朝,把多尔衮从辅政亲王升为摄政王,如此一来多尔衮大权在握,济尔哈朗成了一个摆设。

别看济尔哈朗一直显得很是低调,对多尔衮的咄咄逼人步步退让,可真要以为这个家伙是个软骨头就大错特错了,多尔衮太了解他了,一旦放松了对济尔哈朗的警惕,天知道这家伙会干出什么事来。

大敌当前,多尔衮除了要面对外敌外,还要防备内部的问题,而作为辅政亲王的济尔哈朗就是首要防备的人物。所以他强行调动军队,直接解除了包括济尔哈朗等勋贵在内的军权,直接把这些人给软禁了起来,没了这些人拖后腿,多尔衮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应付明军的进攻之中。

王晋武没有轻敌冒进,他稳扎稳打联合孙传庭、李信还有索伦部和豪格的正蓝旗部一步步向盛京推进,在面对多尔衮派出的多股骑兵骚扰之下,王晋武更是不骄不躁,丝毫没有给对方丝毫可乘之机,最终在十日后,三路大军同时抵达盛京城下,随着明军的压迫,多尔衮派出的部队大部分都撤回了盛京驻守,只在外围留了数千人辅助作战。

此时,王晋武调兵已经开始了对盛京的包围,王晋武并没有把盛京团团围住,采取了兵法的围三缺一战术,分别控制了盛京西、南、东三个方向,唯独留下了北边的缺口。

这样的战术在城内的多尔衮也是心知肚明,大家都是打了老仗的人怎么不明白王晋武的用意?他丝毫不在意王晋武的举动,加紧对盛京城防进行加固,整兵待战。

盛京之战是王晋武到达盛京后的第三天才开始的,随着进攻的命令下达,盛京三个方向的明军都展开了进攻,当然这个进攻有主有次,主攻主要是由王晋武正面也就是盛京以西为主,而南和东两个方向作为次攻,毕竟和王晋武的主力部队相比,南边孙传庭的兵力不多,而东边大部分都是骑兵不善攻城,拥有步兵数量最多,包括火器在内的王晋武主力自然承担了主攻任务。

上一次祖大寿拔了头筹,盘山一战立下功劳,虽没能借此彻底解决掉索尼和鳌拜的部队,但也给对方造成了大量的杀伤。同时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在最关键的时候截住了对方的退路,一番交战后同样立下功劳。所以这一次主攻,其他几位将领嚷嚷着要王晋武让他们担任进攻主力,考虑到实际情况,王晋武最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左良玉和曹文诏,让他们两部联手轮流进攻,压制盛京守军最终破城。

战斗一开始激烈异常,拥有强大火器的明军虽是进攻方,但却打得有板有眼,让守城的多尔衮部队叫苦不迭。虽然盛京也拥有大炮防御,但这些大炮数量并不足,而且炮手都是之前皮岛投降大清的前明军,眼看着城外的明军攻势如潮,城头上的炮手看着这一幕胆战心惊,一个个手脚发软连炮都打不准了,自然给明军带来的麻烦没有那么大。

反观明军那边,攻势一波接着一波,明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子的气,所有人明白拿下盛京(沈阳)意味着什么。

这么多年来,大明和建奴打了那么多场仗,一直以来大明都是被对方猛揍毫无还手之力,己已之变甚至被皇太极领兵打到了京师,连京师都差一点被对方打破,如此奇耻大辱所有大明人心中如何不知?

现在终于发生了变化,大明在准备了好几年后第一次对辽东发起了主动进攻,而且这一次进攻从一开始就掌控了主动权,不仅拿下了整个辽西走廊,更兵分三路攻占了辽东腹地,还联合蒙古的阿古达木部解决了科尔沁部,一举直接打到了对方京师。

这样的战况和战绩是前所未有的,所有将领都明白谁能打破盛京攻进城中,这就是一件泼天的功劳。一旦拿下盛京,所谓的大清就彻底完蛋了,困扰大明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建奴之患也彻底解决,辽东就此收复,大明再无外敌,这时候不拼命还等到什么时候呢?

由于明军的士气高昂,攻击凶猛,多尔衮守的异常艰难,哪怕他提前在城外布置了部队,调用城外的骑兵在明军攻城时出动不断骚扰对方后军,意图给明军的进攻找点麻烦,甚至趁虚而入偷袭明军,却被早就有准备的明军严防死守没找到半点破绽。

反而城外的明军越打越激烈,也越打越得心应手,让多尔衮心中惊愕不已。什么时候明军变得如此强悍了?这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,但战况如此已容不得他多想,他只能咬紧牙关坚守,几日下来守城的八旗各部伤亡惨重,多尔衮更是忧心忡忡。

开战之初,多尔衮就想过至少坚守三个月,在他看来以盛京的粮草储备和手中的兵力坚守三个月绝对没有问题。可现在他已不这么想了,仅仅不到十日的时间,盛京城就岌岌可危,八旗的伤亡居高不下,究竟还能守多久,多尔衮自己也没把握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