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7章 大唐落幕,无人喝彩(1)崔胤乱政,惹来阉宦觊觎(1/2)
大唐末年,皇室衰微,群雄纷起。到了唐昭宗光化三年(900年),朝廷已名存实亡。
史载唐昭宗英武睿智,颇有太宗之风。登基十五年来,他曾多次力图振兴唐室。一度恢复了被唐僖宗荒废已久的宰相议事制度,清除了田令孜、杨复恭两大权阉,亲手组建了护卫京师的“殿后四军”,让皇室亲王执掌军队,还正面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、凤翔节度使李荗贞等强藩对抗。
然而这些努力,在残酷的现实面前,无一不灰飞烟灭,他也被迫两次逃离长安。
生不逢时的他,志向越大对痛苦的感知就越深!
昭宗历来反感宦官,认为大唐没落,完全出自宦官干政。若要复兴大唐,势必诛灭宦官。
持此观点的,在当时的朝臣中并非少数,宰相崔胤便是其中之一!
崔胤,出自清河崔氏。祖父崔从、父亲崔慎由、叔父崔安潜等都曾出任过大唐宰相。
景福二年(893年)九月,时任御史中丞的崔胤,受到同样出自清河崔氏的宰相崔昭纬引荐,得以拜相。
崔胤为人外宽内奸,极善奉迎吹拍,热衷拉拢关系,与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等藩镇头子打得火热。
听说崔胤当了宰相,他叔父崔安潜不仅不高兴,反而摇头叹惜道:“我的父亲、哥哥靠辛苦打拼换来的荣耀,恐怕就要让淄郎(崔胤小名)这小子给败光了!”
崔胤劝昭宗诛尽宦官,还时常替昭宗出谋划策。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,更何况当时的宫禁中宦官眼线密布,如此利益攸关的大事自然传到了宦官那里。
于是,本就关系紧张的南衙(以宰相为主的文官)、北司(宦官),变得愈发剑拔弩张,开始各自结交藩镇势力,相互倾轧排挤。
另一位宰相王抟看在眼里、急在心上,担心会由此引发骚乱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